【布拉格时报】江门新会:万千灵鸟 和鸣锵锵

【编者按】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成群结队的罗非鱼逆流而上,芦苇随着风声轻轻摇曳,远处的山隐匿在烟波浩渺中,近处的银湖湾湿地一望无际。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41站走进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江门新会,享天光,听一曲曲“生命之歌”,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哪得几回闻”。 新会,古称冈州,河网密布,物产丰饶,新会葵艺闻名遐迩,新会陈皮享誉全国。素有“葵乡”“陈皮之乡”“鱼米之乡”之称。它还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之一,有“东莞拳头新会笔”之美誉,维新领袖梁启超出自新会,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有“海滨邹鲁”之称。 圭峰山下万家灯火 郑洛文 摄 新会葵林 陈立武 摄 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在新会乘船游览,看到一棵榕树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树上栖鸟千万只,鸟树相依、人鸟相处的和谐奇特胜境后叹为观止,写下优美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 新会石板沙美景 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会大泽紫花风铃美景 黄继明 摄 在与“小鸟天堂”相距30公里的银湖湾滨海新区的沿海“小鸟天堂”——银湖湾湿地公园,拥有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与湿地,其湿地与大面积的基围,引来不同品种迁徙水鸟落脚繁衍,形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飞舞的水鸟与日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命之歌” 在这里,红树成林、芦苇丛生、植被丰茂、绿水环绕,大面积的滩涂一望无际,让你对海洋有了另一种想象。在这里,鹭鸟飞翔天际,罗非鱼逆流而上,处处生机萌动,时时惊喜乍现,你可以强烈感受到大自然谱写的一曲曲“生命之歌”。 鹭鸟飞翔天际…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探访广东海丝馆:“活化”“南海I号” 展现发掘动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I号”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完好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其发掘出的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钱币、动植物残骸等,反映了中华文明深厚的积攒。其出水的大量来自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外销陶瓷器,大量的铁器,以及各类船员用品、货币等文物,提供了许多前来未见、史所未载的新材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论据。(中国新闻网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琶洲2小时直达香港国际机场

位于广州海珠区的琶洲港澳客运码头。董天健 石磊 摄 春日暖阳下,位于广州海珠的琶洲港澳客运码头熠熠生辉,停靠在码头的两艘高速碳纤维客船“海珠湖”号和“海珠湾”号蓄势待发。 3月1日,记者走进琶洲港澳客运码头了解投用前的各项进展。码头目前各项硬件准备到位,边检、海关等各项测试正在有序进行,争取在4月15日开幕的第133届春交会前正式启用。启用前期,将开设由码头前往香港国际机场和尖沙咀两条航线,两小时可从广州直达香港。 走在宽敞明亮的码头联检大楼,透过通关闸口的落地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广交会展馆。窗外,有轨电车会展东站时有电车停靠,一个立体交通枢纽即将迎来高光时刻。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和审批,争取在春交会前正式启用。”广东珠江船务有限公司所属广州琶洲港澳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这些天忙碌不停,也十分兴奋。 作为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工程,码头2021年底已完成大楼验收,2022年5月完成码头验收,建成5个500GT客船泊位,码头总长28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171万人次。 现场,边检、海关相关工作人员正对通关的有关设施设备、网络通信等进行测试。“目前各项测试效果良好、稳定、可靠。”陈华说。 陈华介绍,开航初期将先开通由码头往返香港国际机场和香港尖沙咀中港城客运码头两条航线,在开航稳定后,将开通码头往返澳门氹仔的航线。 “从码头到香港国际机场约2小时,我们将视通航情况,逐渐将航线加密至一天往返十几次。”陈华说,客船全船有旅客座位260个,头等舱60个,普通舱200个。 票价方面,据珠江船务公司董事长刘广辉介绍,开航初期,码头票价会有适当优惠,“从广州到香港国际机场的票价预计在320元人民币左右,到达香港还可以领取机票包含的离境退税120元港币。”(南方日报 袁佩如)

【布拉格时报】深圳智造乘“钢铁驼队”远销亚欧38国

开行中的“湾区号”中欧班列。受访者供图 “我们前两年是站在风口上,现在是站在风口的风口上了。”2月25日,深圳坂田一家从事中欧班列业务的物流企业主告诉记者。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欧班列近几年不断壮大,成为我国与共建国家经贸联系最为紧密的路径。 古丝绸之路响起了“钢铁驼队”的阵阵轰鸣声,深圳智造被更便利地输送往世界的各个角落。“湾区号”中欧班列开通两年多,为4000余家出口企业提供服务,助力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 助力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2017年5月22日,深圳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首发,是深圳地区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一带一路”在深圳首次实现有效连通。 2020年8月,“湾区号”中欧班列正式开通。深圳中欧班列穿越广袤的亚欧大陆,将深圳与欧亚大陆的广大内陆沿线国家连成一片。 海川智慧物流(深圳)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川物流”)是中欧班列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公司总经理陈善武是一名湖南籍90后,创业已有十多年。2020年,经过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的了解,公司转型重点投入面向俄罗斯市场的物流运输业务。2022年年初以来,中欧班列的运输需求更为紧俏,甚至一箱难求。 陈善武观察到,企业对中欧班列的需求不断上涨,从2020年年初一个集装箱800美金,到现在一个集装箱要1万美金,两年时间上涨12倍左右。但尽管运费高涨,集装箱仍然供不应求,需求方要排队等上两三个月。 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深圳市政府牵头,招商局集团旗下中国外运与深圳国际控股公司等强强联手打造了物流新通道“湾区号”中欧班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湾区号”中欧班列以其跑得快、时效稳、通关快、服务优等特点,助力深圳“双区”建设。 2月25日,中国外运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湾区号”中欧班列顺利发送出口货物超12万吨,货值超11亿美元。从运输货物种类看,电子产品占46.38%,机器机械占15.27%,医疗器械占4.66%。从出口目的地看,货物发往欧洲及亚洲38个国家,其中发往俄罗斯的货物最多,约占总货值的48%;第二、第三大目的地分别为德国、波兰,货值占比分别为16.7%、6.8%。 该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国际海运出现大面积延误、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中欧班列依赖深圳独特的地理优势、国际铁路联运优势,解决了许多企业出口的燃眉之急,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运行至今已有两年有余,发运高峰可达每周4列。自2020年8月18日“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首发以来,“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累计发运412趟次,总货运量3.8万TEU,总贸易额超过13亿美元,累计开通出口线路13条。目前选择货物搭乘“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出口的企业共有4000余家,包括比亚迪、稳健医疗、万和电器等公司,其中深圳本地企业有1079家,约占26.2%;深圳之外的大湾区企业有2815家,约占68.3%;其他地区企业1306家,约占31.7%。 开行班次增多,服务范围更大 “湾区号”中欧班列已成为深圳市参与先行示范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项目。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湾区号”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由少到多,开行质量由低向高,服务范围由小到大。据中国外运最新数据显示,预计今年1—2月“湾区号”中欧班列开行31列,货运量3012TEU,同比增长29.2%、33.5%。 未来深圳中欧班列如何发展?中国外运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外运将继续巩固中欧班列的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稳定中欧班列发展的良好态势;深化政企协同发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批复深圳更多中欧班列发运计划,加密开行频次,共同营造中欧班列良好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发挥市场在中欧班列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前两年是站在风口上,现在是站在风口的风口了。”陈善武说,希望中欧班列的运力能有效整合和提升,全线物流信息查询体验更好,继续为客户提供安全稳定的服务。(南方+ 李荣华)

【布拉格时报】第133届广交会线下展将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举办

据广交会官网消息,第133届广交会线下展将于4月15日在广州开幕,分三期举办。其中,第一期时间为4月15日至19日,第二期时间为4月23日至27日,第三期时间为5月1日至5日。 3月10日,本届广交会境内采购商办证申请入口正式开放。 本届广交会将首次启用四期展馆,展览面积由过去的118万平方米扩大到150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3万多家企业参展,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的优质企业超过5000家,参展质量显著提升。 本届广交会将增设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孕婴童用品3个新展区,以及智慧生活、银发经济、检测试剂与防护用品3个新专区,在保持16大类商品类别的基础上,展区总数达到54个,专区总数达到159个,全面展示产业发展最新水平和科技进步最新成果,为全球采购商呈现一场“中国制造”的盛宴。 本届广交会首次在三期展览均设立进口展区,所有商品类别全部面向境外企业开放。目前,来自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的国际优秀企业参展活跃,土耳其、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将组团参展。同时,中国颇具采购实力的连锁企业,如华润万家、卜蜂莲花、苏宁易购、名创优品等踊跃参会。(南方+ 陈晓 图/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供图)

【布拉格时报】粤招商引资对接平台预计月底试运行

广东“数字政府2.0”建设如何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企业如何从中获益?日前,广东省印发《“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提出7方面、27条数字政府服务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举措。 笔者从3月9日广东省政数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广东将持续优化“粤系列”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功能,赋能政府涉企服务提质增效。其中,依托覆盖全省1400万活跃市场主体的“粤商通”平台而搭建的“广东省招商引资对接平台”,预计3月底将试运行,今年10月前将形成全省的招商数据库和招商地图,支撑我省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服务内外资一体化招商引资。 强化涉企“一件事”集成服务     加速项目落地 “我们将重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充分利用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涉企服务方面集中发力,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三个‘优化’。”省政数局新闻发言人魏文涛介绍。 具体而言,我省将优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强化涉企“一件事”集成服务,提供高效的审批和服务,加速项目落地建设。 广州市黄埔区在全国首创订制式审批服务体系,聚焦企业个性化需求,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精准画像、量身订制审批流程,破解了项目落地难、筹建慢的问题。“目前,我区已为40余个省市区重点项目提供该审批服务,累计投资额超700亿元,达产产值约1200亿元,促进项目筹建提速3—6个月。”黄埔区政数局(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单宁伟介绍。 同时,广东还将优化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加快建立完善全流程、精准化、高质量的诉求解决机制。依托“粤省心”平台构建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推出智能管家服务,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无差别的政务服务。 在优化“粤系列”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功能,赋能政府涉企服务提质增效方面,广东将继续拓展“粤省事”平台企业招聘服务渠道,推动人才服务、劳动关系等各业务领域的非市场化高频服务进驻;推进“粤公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CA数字证书跨区域兼容互认,持续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构建全省数据综合业务网     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为激发市场活力、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广东将加快构建全省数据综合业务网,特别是将进一步缓解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高、数字化转型难、创业信心不足等实际困难,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同时,广东将加快推广“粤经济”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为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数字政府的作用;还将加快提升“粤基座”平台能力,实现算力资源精准高效配置。 在培育和集聚数字化产业方面,我省将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活力,建设行业性数据流通交易服务平台,形成市场需求大、应用效果好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促成重大项目落地。其中,中山市在深化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们通过政银数据融合创新,成功利用政务数据授信发放贷款约43亿元,支持了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贷款。”中山市政数局党组书记叶永忠表示。 此外,广东还将深化“一地创新,各地复用”建设模式,推动行业管理规范建设,开展数字政府均衡化产业赋能行动;在信创产业领域,深化拓展信创场景应用,打造信创产业全国第三极;在网络安全领域,创新数字安全产品和服务,打造全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第三极。(南方日报记者 唐亚冰 通讯员 粤政数)

【布拉格时报】深化粤港澳合作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加强港澳与南沙的创新合作,有利于促进港澳与大湾区内各城巿的紧密合作。 图为广州南沙风景。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湾区睇两会·三大平台行思录 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在南沙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加强香港与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合作……随着去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粤港澳三地更加关注南沙发展机遇。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畅谈大湾区产业发展前景,并为深化三地合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     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     发挥广州南沙优势      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要素吸引力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良好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说。聚焦深耕航天领域十余年,他带来了关于发挥广州南沙优势、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的建议。 周斌介绍,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广州南沙积极布局航空航天产业链条,去年8月,《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当前,南沙正在进行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 “不久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调研时,发现该校持续推动前沿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涵盖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这与当前航天科研人才需求不谋而合。”周斌说。 他建议,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在南沙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从全球范围内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航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     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汽车产业大有可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高度关注汽车行业发展。他介绍道,汽车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代表性产业,是广东第8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广东省已连续7年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大省。 “对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汽车产业企业来说,要有信心、有担当,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领域,肯下苦功夫、练就硬本领,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大湾区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应强化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朝着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方向加倍努力。”冯兴亚说。…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看,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印出六个字……

又踏层峰望眼开。 在这个凝聚万众期待、富有生机活力的2023年春天,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如期而至。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并在农历新年开工第一天,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冲锋号。 肩负全省人民重托的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承载万千期盼、汇聚发展智慧,共赴春天里的盛会,献计高质量发展。 湾区建设步伐,稳!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规则探索促进“软联通”,粤港澳三地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日益便利。 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发展看广东 2月25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广东辖区)在广州举行。考生中,首次出现了一位来自澳门的女孩,她的名字叫户圆菲。 按该考试原来的报名规则,仅持有澳门身份证的她,是无法在报名系统录入信息并参加考试的。2022年3月,一场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交流会,让户圆菲有了新的机会。她在交流会上提出了自己的难题,得到了来自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施家伦的关注。施家伦将这一问题带上全国两会,随即获得中国残联复函,对网上报名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为港澳符合条件的盲人考生提供便利。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一个缩影。 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的第五个年头,粤港澳三地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联通”,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往来与互动愈发密切。 据统计,允许港澳居民报考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的政策出台后,累计吸引超过15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36人获聘用。此外,4000多名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各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推动越来越多港澳与内地人士双向奔赴。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但在科研质量、人才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陈倩雯在今年的提案中,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三地产业合作以及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三方面提出建议。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推进,粤澳两地深化软硬联通,澳门企业、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发展越来越便利。”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出台针对粤澳合作的专项配套性政策,更加精准地调动澳门优势,为粤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可持续的政策支持。 制造当先步伐,实!…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这个春天,南粤很“燃”!

岭南处处是春天,广东时时无闲人。 2022年GDP达12.91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六年全国第一……过往的广东成绩斐然,基础雄厚。2023年GDP预期增长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今的广东勤奋赶路,势要争锋。 铆足干劲拼经济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 2023年,争取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0%以上;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在1月28日召开的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个个具体目标传递出强烈的“拼经济”信号。 全省各地奋楫扬帆,努力破局。广州2023年的目标瞄准GDP增长6%以上,将推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三个一万亿”支撑全市GDP突破3万亿元。深圳提出以“双区”建设为牵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加快推进“工业上楼”。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江干流治理工程、广汕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预计今年竣工;深汕合作区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项目,江门中创新航、隆基太阳能项目,珠海爱旭太阳能项目,佛山瑞浦兰钧项目,肇庆璞泰来、吉阳智能锂电等重大制造业项目,纷纷落地开工……当前的南粤大地,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产业跃升锻优势 拼,既讲速度,也重质量。 科技自立自强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在广东,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从“小步快跑”到“快速迭代”,用了4年多时间建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首家且唯一进入量产本土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增芯”等重大项目也接连落地,助力先进制造业大步向前。 佛山顺德,库卡机器人演示“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奇妙场景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夯实科创根基,广东既向先进制造业谋新,也推动传统制造业求变。今年2月,广东提出推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走时尚化、高端化、品牌化、数智化、低碳化、国际化和总部经济集聚地、创意设计策源地、服贸会展新高地的“六化三地”,力争到2025年年底纺织和服装产业营收达到7000亿元、到2027年翻一番,建成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强省。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广东靠制造业起家,新征程上要坚持制造业当家,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的1/8,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四成,贡献了近四成的税收,吸纳超三成的就业人口。 区域协调开新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在粤东,中山(潮州)产业园发挥天然良港优势,吸引益海嘉里、华瀛LNG接收站等相继落子,粮油加工、临港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在粤西,湛江、茂名两个世界一流炼化基地比邻而居,集聚形成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在粤北,深圳(河源)产业园凭借“深圳基因”大力发展手机产业,加快打造电子信息千亿产业集群……在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正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2月24日,记者在湛江市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见证钢卷的“诞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