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天,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作为大会活动的重要环节,今天近20位世界中国学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实地感受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周年的改革建设成果。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指出,上海十年来自贸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上海在世界上的一个标志。上海的数据管理赋能智慧治理,能够让外国学者从一个侧面感受中国智慧。
【布拉格时报】#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哥斯达黎加
今明两天,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哥斯达黎加大学教授帕特里夏·罗德里格斯专程赶来上海参会,只为了解真实的,不被扭曲的中国。她认为,在西方,从报纸上得到的信息是非常扭曲的,世界中国学大会是非常重要的向世界展示真实中国的机会,是世界知识分子走近中国非常重要的窗口。
【布拉格时报】#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印度
今天,近20位世界中国学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实地感受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周年的改革建设成果。印度索梅亚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沙海丽感叹于中国各方面的成就,并提出许多中国经验可供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布拉格时报】#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埃及
埃及国家信息服务中心国际信息部部长穆斯塔法·艾哈迈德表示,中国学大会是了解真实中国的好机会。一些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有偏颇,并不全面,而中国学大会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也是一个改变所谓“规则”的机会。当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相信能够给出有关中国的确切答案。
【布拉格时报】10部年轻人拍的岭南故事“出海”了!“山海展映”吉隆坡开幕
10月31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23“向山海走去”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简称“山海计划”),在马来西亚拉开了2023“山海展映·惊喜吉隆坡”系列活动的序幕。开幕式上,马来西亚电影界、学界、媒体界人士和当地华商侨领齐聚一堂,与来自中国的“山海计划”青年导演们共享这场中马文化交流盛事。10月31日起至11月2日,由“山海计划”支持创作的10部岭南方言短片在吉隆坡进行全球首映。 岭南故事“出海”: 把家乡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今年夏天,一群年轻的中国导演一起干了件“大事”——他们带领10个剧组,完成了10部以岭南文化和华侨华人故事为主题的短片创作。这11位导演均由“山海计划”遴选而出,平均年龄26岁,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0岁。他们在香港、广州、江门、湛江、清远、汕头、潮州、梅州以及东南亚地区取景,用影像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聚焦家乡与世界的关联和互动,也将敏锐的触角伸向华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2023“山海展映·惊喜吉隆坡”系列活动的开幕式上,“山海计划”的青年导演们首次站上海外舞台,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马来西亚观众。 “我来自潮汕,我的家乡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宝藏。上大学时,我就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结合潮汕民俗和非遗文化去讲故事。”青年导演庄灿杰在发言时说,“我曾经许愿,假如有一天我能成为导演,一定要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今天,我的梦想实现了。”由他执导的短片《珊瑚她在等》,将与其他9部“山海计划”短片一道在吉隆坡著名的华人街区茨厂街进行首场放映,这部以潮汕妈祖文化为创作背景的奇幻短片将与第一批海外观众见面。 “从这批作品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青年导演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山海计划”策展人、观潮时间艺术机构负责人陈功铭告诉记者,“他们的镜头仿佛在说:我和我家乡的故事,值得跟所有人讲。这种分享欲非常可贵。” “中国电影在马来西亚电影市场的份额之大、影响之深,已越来越不可忽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东盟及华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王昌松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透露,近来《毒舌律师》《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等中国电影陆续在马来西亚创下现象级的高票房。他鼓励中国的青年导演们继续努力,助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乡音传递乡情: 从文化传播中感受中国发展 2023年是中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2024年中马两国即将迎来建交50周年。“广东和马来西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杜传贵在开幕式上表示,2023“山海计划”选择在吉隆坡举行首轮海外展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中马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文化渊源。 粤语、潮汕话、雷州话……这天,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嘉宾仅看完10部“山海计划”短片的预告片,便已被其中的乡音和乡情深深打动。“我的祖籍是汕头澄海。”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告诉记者,“能在电影里听到熟悉的潮汕方言,心情非常激动。”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秘书长拿督斯里洪来喜则透露,在马华人都渴望通过各种渠道见证祖国的发展,“我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但我们跟祖辈一样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因为只有祖国发展得好,我们海外华人华侨才更倍感自豪”。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告诉记者,马来西亚人大多掌握多种语言,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多种方言,“很多马来西亚华人都来自广东,相信他们都会被这批带着乡音的短片深深打动”。他还表示,作为媒体,羊城晚报能鼓励年轻人传播文化、宣扬乡情,“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 “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媒介,它能够打破文化和地域的界限。”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创办人兼主席Joanne Goh说,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像“山海展映·惊喜吉隆坡”这样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中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羊城晚报 李丽)
【布拉格时报】近60名台湾青年参与岭南行活动 探寻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
由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主办,佛山市台港澳事务局牵头承办的第十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广东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探寻营,于10月19日至23日在佛山、江门、肇庆三市开展。来自台湾岛内近60名青年将与广东本地青年一起,在广东探寻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就。 在19日晚举行的开营仪式上,佛山市委常委丁锡丰表示,佛山与台湾同根同脉,同宗同源,经济文化交流热络,人员往来密切。当前,佛山正打造岭南文脉之城,擦亮“最佛山”的文化名片,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参加活动的台湾青年能积极宣传推介佛山推介大湾区,与亲朋好友分享途中的点滴故事,让更多岛内青年了解真实的佛山、真实的大陆,并通过他们邀请更多台湾青年来佛山交流,促进佛台更好融合发展。寄望台湾青年把握历史大势,发挥自身优势,与大陆青年朋友在佛台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走进大陆了解大陆,也是当下很多台湾青年的愿望,而文化是很好的纽带和桥梁。”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郑任宗告诉记者,此次活动辅一发动,名额很快满了。让台湾青年亲身感受中华文化,亲眼目睹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是增进台湾青年文化认同,加强两岸沟通互信的基础,希望通过活动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自己的根,交更多的大陆青年朋友,进而自觉地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中来。 第十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广东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探寻营19日晚在佛山开营。图活动授旗仪式。陈骥旻 摄 台湾云河直播董事长詹祐任带领公司旗下21名直播主管参加了此次探寻营活动。他表示,非常期待此行能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大陆直播行业非常盛行,我觉得很多模式跟台湾可能不一样,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参观、交流、学习,交到更多朋友,并增进彼此的了解。” 开营仪式上,佛山剪纸非遗传承人饶宝莲、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师生带来的剪纸、粤剧、岭南鼓舞等非遗项目表演赢得了台湾青年的阵阵喝彩。 据悉,在佛山期间,探寻营的行程包括参访佛山祖庙、西樵山、国艺影视城、佛山城市展览馆等景点,并体验功夫、醒狮、陶艺、美食等佛山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其后,探寻营还将前往江门开平赤坎古镇、四会玉器市场、肇庆七星岩等地参访,并在肇庆皇中皇裹蒸粽厂体验非遗制作技艺。 “台湾青年岭南行”系列活动,是广东省自2014年开始打造的大型涉台交流活动品牌,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在推动两岸青年交心交融、促进粤台高质量融合发展上发挥了积极而广泛的作用。今年的“台湾青年岭南行”活动,共分8条线路,包括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乡村振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非遗文化等体验内容。(中新网 郭军)
【布拉格时报】崔克勤:广东木偶戏是高雅艺术 展现岭南文化气质
2023年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第三场活动近日在广州289艺术园区举办,活动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东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以“半生执着人偶情长”为主题,讲述个人艺术经历,分享在舞台表演、艺术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活动现场,崔克勤表演《帝女花》《人偶情》等木偶剧目片段,让人屏息凝神、深深陶醉。 崔克勤表演广东木偶戏。朱英豪摄 崔克勤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1974年,崔克勤高中毕业后留校担任音乐老师,后通过考试并正式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开启了自己与木偶戏的不解之缘。 刚进团时,崔克勤饰演配角,他始终坚持苦练基本功。“动作上最困难的是举重功。为了加强臂力,我们每天都会练单杠、举重,大家都练完了,我还特意买了一个运动器材回去加练。”他说:“我会在心里暗暗较劲,等主演的机会来临时紧紧抓住,呈现出最好的表演状态。”这种踏实、争先的态度,一直在鼓励着崔克勤在木偶艺术道路上前行。 1988年,崔克勤首创的杖头木偶长绸舞《人偶情》正式面世,广受社会关注与好评。表演时,崔克勤操纵袖长近10米红绸的杖头木偶翩翩起舞,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情中带舞,舞中带情,给人一种新奇而柔媚、清新而舒展的艺术享受。 回顾起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崔克勤表示,木偶从业者有一种信念,就是能人之所能,也要能人之所不能。我们要将木偶本身的技能挖掘到极致,追求人偶合一、炉火纯青的表演境界。 崔克勤分享在舞台表演、艺术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朱英豪摄 当年,崔克勤刚刚入行时,剧院演出以表演木偶粤剧为主,最出名的节目有《芙蓉仙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张羽煮海》《哪吒闹海》等。改革开放后,为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崔克勤和同事们在表演时尝试拿走挡板,让观众可以看到演员们与木偶的互动与操作,使之更有现场感。 此外,他们还排练了一些面向少年儿童的木偶戏,如《真假孙悟空》《哪吒》《垃圾大战》《神奇之旅》《一天零一夜》等精彩剧目,让小朋友能更加直观地欣赏到木偶艺术之美。在开拓新的创作方向的同时,还注重传承和保留传统之美。崔克勤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将粤剧《帝女花》创排成木偶剧演出至今,表演更加细腻动人,深受岭南观众喜爱。 现在,崔克勤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年轻演员表演技能训练和“偶思维”的培养上,他表示,这是他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点。木偶演员在表演时不仅仅是把木偶的形态动作呈现出来,还要把木偶的视听语言带入到自己的动作神态之中,达到人偶合一的境界,才能把观众带进人物和故事之中。 “作为奋斗了这么多年的演员,我充分认识到广东木偶戏也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我努力把他的高雅、动人和岭南文化气质传递给观众,期待下一辈的年轻人会做得更好。”崔克勤希望,广东木偶戏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新网 程景伟)
【布拉格时报】续写“山海情” 2023年“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收官
以广州为牵头城市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简称“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日前启动2023年“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前往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三个海丝沿线城市,展开为期9天的文化之旅活动。 活动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千年共此卷,续写“山海情”。活动从广州出发,来到与海丝历史息息相关的城市,从“印尼中部明珠”井里汶,到“花园城市”新加坡,再到历史悠久的马来西亚马六甲,广州再度跨越山海,携手同行,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之道。 活动在印尼井里汶举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活动中,广州和当地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等通过沙龙交流会进行交流,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和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共享的合作备忘录》,互赠了展现海丝文化的友好礼物,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合作。同步举行的海丝图片展和“流动博物馆”等展览,则展现了海丝文化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果。 活动在新加坡举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在印尼井里汶,井里汶面具舞与舞龙团精彩纷呈;在新加坡,“南国红豆”粤剧表演丝丝入扣,新加坡娘惹文化舞蹈引人入胜;在马六甲,马来西亚特色舞蹈表演以及广东传统潮剧让人们沉浸其中……此次活动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了广州与三个海丝沿线城市的交流与情谊。 在新的起点上,海丝沿线城市继续携手共建,大道同行。据介绍,广州将进一步与海丝沿线城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流合作,共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申遗协作机制。在加快推进海丝申遗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广州将加强海丝文化宣传,继续举办“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主题宣传活动,书写海丝新篇章。(中新网 程景伟)
【布拉格时报】全域“创森”加快 广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绿美提升
森林覆盖率达53.03%、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达193个、特色自然教育径超过百条、珍稀濒危动物频频亮相……当前,金秋时节的南粤大地,一幅幅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绿美广东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提出,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等六大行动。今年以来,广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从城市到乡村,所到之处,无不荡漾着令人陶醉的绿意,绿树成行、芳草如茵,城乡一体共同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画卷,为广东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美福利,提升了人居环境。 林城相依、人林相融 民众乐享生态福利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谢惠强 摄 在广州海珠湿地,处处绿意盎然、鹭鸟群飞,市民们纷纷到此赏花观鸟“打卡”;位于广州从化区的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山湖之间,人们在徒步中尽情呼吸,氧疗身心;在增城增江画廊,两岸美景如画,骑友们挑战自我,享受激情……持续推进的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让市民们休闲健身有了更多的好去处。 “每到周末我经常会带小朋友来逛逛看看,接触下大自然。”广州市民陆女士是海珠湿地的常客。作为广州的“生态名片”,海珠湿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绿色空间。 海珠湿地不仅成功打造了鸟类与繁华都市毗邻而居、生生不息的美好家园,更是显著改善超大城市的人居环境,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范例。据海珠区政府介绍,截至2023年10月,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91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 据了解,广州全力实施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工程。优化城乡绿化空间布局,扩充绿色生态网络,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完善城市绿地体系,推动“五边”绿化美化和“四旁”植绿。高标准打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美丽空中花廊,提升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不断改善宜居环境。今年以来,广州新增城乡造林绿化1.56万亩,新建立体绿化6.14万平方米。 广州黄埔区南岗河(长岭段)小微湿地。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介绍,广州将构建完善城市绿地体系,结合公园城市建设,适度增补城市公园,重点完善社区公园,提升城市绿地布局均衡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出行频率的休闲游憩活动需求。到2027年,计划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数量达到1500个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优化提升公园服务设施。 “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广东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随着广东“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城市建设覆盖全省。 早在2008年,广州市率先建成广东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全部加入建设森林城市行列,14个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自2022年韶关、茂名、阳江“创森”成功后,今年又有河源、汕尾、云浮等市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韶关始兴等27个县(市)加入了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创建行列。 广东持续推动建设绿美乡村。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同时,广东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创森”平台,统筹城镇、乡村绿化美化,推进城乡一体绿美行动,从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绿地建设、森林质量效益、乡村绿化管护和乡村生态文化等六个方面,推进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广东省森林城镇210个,国家森林乡村440个,省级森林乡村622个。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提出,广东将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水平,加快创建汕潮揭、湛茂阳森林城市群。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深入开展“四旁”植绿活动,推进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加强立体绿化美化,建设公共绿地和美丽庭院。…
【布拉格时报】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上线 推动形成绿色文明生活新风尚
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发布会暨绿美广东定向越野体验赛活动29日在梅州举办。活动将体育与绿美广东建设相融合,传承弘扬“岳山造林”精神,现场正式上线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6.30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公益募捐项目。 活动现场。吴秒衡摄 现场600多名绿美广东定向越野活动参与者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6.30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我为家乡添片绿”活动,积极认捐认养,践行爱绿植绿护绿的理念,共建共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果。 此次上线的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指导下推出的省级创新平台,旨在运用“互联网+”,提高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民参与度,真正让绿美广东成为老百姓的“身边之事”,让爱绿植绿护绿成为行动自觉,成为绿色文明生活新风尚。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平台将成为广东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抓手。其重要价值是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渠道,通过官方平台的认捐认养认种,发动更多人投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项目。 活动当天同步发布了“6.30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我为家乡添片绿”公益募捐项目。项目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发起,通过广东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会开展公益募捐。募捐筹集款项将用于绿美广东优质苗木储备、绿化苗木生产及抚育、古树名木保护、绿色通道品质提升等工作。 今年以来,广东全省各地纷纷行动,创新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比如,河源启动“绿美广东·你我共建——我在万绿湖有棵树”系列活动,正在推动与省级公共服务平台联动;揭阳进一步完善“我为家乡种棵树”义务植树小程序,实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广泛发动全市上下共建共享绿美新揭阳。 此次活动现场,跳水运动员、三米跳板世界冠军余卓成发出了相关倡议。同步进行的绿美广东定向越野体验赛,参赛选手不仅可以参与户外运动,还可以沿途寻找梅州客天下景区的“绿美宝藏”、领略客家文化。据悉,梅州客天下景区曾经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通过坚持不懈的绿色改造,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中新网 程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