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塘㙍松糕:松软香甜 “糕”兴粤西

塘㙍松糕糕体看着蓬松,但松软中又有几分韧劲。   步入塘㙍市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香甜味道。今年,吴川塘㙍松糕在社交平台上着实“火”了起来。不少人慕名驱车到塘㙍,就为一尝松糕的美味。 松糕是粤西地区地道的传统美食,做法多样,只是松软度和甜度有所不同。其他地方的松糕因配料和做法不同,略微有点粗涩,不像塘㙍松糕一样入口回甘、松软香甜。对于塘㙍人来说,松糕因易制作、易饱腹、易保存、易携带,且口感松软,清甜可口,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糕点小吃。 塘㙍人杨亚兴在塘㙍市场卖松糕已经有十余年,他一边切着松糕,一边向笔者分享松糕的制作秘诀。话还没说几句,预订松糕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近半小时,电话订单就有好几个。杨亚兴表示:“生意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最多卖了200多个松糕。有电话预订的,有直接过来买的,有时候客人多得围满了店铺。” 如今,塘㙍松糕通过网络被更多人看到。“对比往时,现在的顾客多了很多,收入也增长了。有很多食客特意从外地开两三个小时车过来塘㙍市场,就为了买几盒松糕回去。有些食客路过塘㙍,也专门绕道来到塘㙍市场,只是为了买几盒这里的松糕。”杨亚兴说。 松糕的外表金黄发亮,看起来格外诱人。糕体看着蓬松,但松软中又有几分韧劲。将松糕切成长条拎起,柔韧的糕体在手中来回摇晃,却不会断裂。杨亚兴说:“松糕在制作中用了赤砂糖和碱水等,和面粉充分搅拌发酵后要蒸大概40分钟,这样做出来的松糕才会松软清甜,弹牙而不粘牙。” “别看松糕制作的过程简单,但是要做到好吃和地道,还是有讲究的。”杨兴亚表示,“吴川人做美食每一道工序都认真细致,放多少原料,发酵多长时间,这里面都是学问。搅、拌、擀、蒸,每一个步骤中都力求精细,这样制作的糕点入口甜糯、香而不腻。” 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制作松糕,越来越多的食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朋友圈看到大家推荐塘㙍的松糕,所以今天专程从茂名过来买。咬一口,香香软软,真不错,还会再来。”专程从茂名前来塘㙍市场“打卡”的李小姐表示。 据介绍,自从塘㙍松糕在网络平台上走红后,前来购买松糕的人络绎不绝。有些顾客更是慕名从外地赶来,或心满意足地提着大袋松糕回去,或直接用纸箱打包带走。 塘㙍松糕选料精细、制作独特、式样美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塘㙍松糕从一个地方性的小糕点,逐步成为塘㙍家喻户晓的“特色名片”,深受广大食客青睐。(南方日报 吴东俊 摄影:郭龙碧)

【布拉格时报】“舌尖上的东莞制造”转型突围

隆冬时节,凌晨4时30分,3000余斤新鲜的猪后腿肉被送至位于东莞水乡的麻涌镇肥仔秋食品有限公司(下称“肥仔秋食品”)生产车间,生鲜肉经过分割清洗、绞肉、搅拌、烘烤、晾晒等10多种工艺,历时至少半个月,远近闻名的肥仔秋腊肠出炉。 火热生产的腊肠企业是东莞14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冬日掠影之一。东莞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发达,基础雄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是东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日,由盟大集团联合东莞本土108家(首批)知名品牌生产企业共同打造建设的厂家直供的销售服务平台——“东莞优品”电商平台上线试运行。记者走访多家入驻该平台的食品饮料企业,解码传统食品企业如何实现零售转型。 产品创新 积极拥抱新风口 三种不同口味、五种食材,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享受热乎的广式腊味煲仔饭。这是上个月东莞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鑫源食品”)推出的新品鑫源地道煲仔饭,无需繁琐的流程,在家就能轻松煮出具有岭南风味的美味煲仔饭。 “产品一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鑫源食品销售副总经理王乐强说。作为一家专业致力于生产、研发、制作、销售区域传统美食的企业,成立于1966年的鑫源食品目前在售产品有200多款,满足了不同时节的消费需求,在本土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为满足新一代年轻消费者需求,我们积极探索食品新零售,在传承中创新与探索,抓住消费升级的需求,激发创新活力。”王乐强表示。 今年在预制菜的风口,鑫源结合自身原料优势投入预制菜生产线,打造特色预制菜,创新研发岭南特色煲仔饭、陈皮花胶糖水等产品,并且从产品定位、包装设计、销售渠道做创新升级,积极探索抖音、天猫、淘宝等电商销售平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无独有偶,位于茶山镇的华美食品集团(下称“华美”)也在不断创新,投年轻人“所好”。“没有一家企业不去思考如何走年轻群体这条路的。”华美食品集团总裁袁瀚钊认为,时代在进步,企业也在进步,为使产品更符合市场消费情况,华美在多方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革新。 在产品研发上,华美紧扣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研发适销对路的好产品。例如,华美月饼在传统口味基础上增加了榴莲流心、黑松露、燕窝流心等奶黄月饼和创新馅料的水果月饼;常规糕饼推陈出新,薯条华夫、半熟芝士蛋糕、柠檬蛋糕、牛乳炖蛋糕等产品。 鑫源食品和华美抓住年轻人“心头好”,布局新赛道。另外一家东莞本土食品巨头、年货大拿徐福记也在不断更新调整年货产品,创造出更丰富的年味体验。 近期,一年一度的徐福记春节特卖会在徐福记三厂开业,约3500平方米仓库摇身一变成为大卖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购物。 此次特卖会上,徐福记推出了26款首次上市的新产品,有加入榛子的沙琪玛、玛芬蛋糕、杨枝甘露果冻等。在礼箱方面,徐福记特卖会共推出5款专属礼箱。 事实上,近年来徐福记正适应零食发展新趋势“营养加法、成分减法”以及更健康的工艺来开发新产品。这些新产品也给予公司良性的市场回报,据介绍,今年前9个月,徐福记实现高位数增长,稳坐散装品类领导者地位。 “消费者和客户是徐福记创新的唯一关注点。”徐福记行销部负责人曾苠表示,徐福记在倾听消费者和客户的声音后,做出创新战略,这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关注年轻群体对营销的需求,携手代言人龚俊,赢得了一批年轻群体的青睐;其次,随着健康零食的兴起,徐福记在产品开发上愈来愈注重减糖、减油、减盐、减添加剂,研发出0脂0糖0卡的果冻产品。 打造品牌 讲好岭南新故事 老字号不仅要研发新产品,还要讲新故事。 在东莞,不乏“老字号”传统食品企业,他们的诞生往往朴实而又传奇。例如“肥仔秋”腊肠,为什么叫“肥仔秋”?这源于创始人钟沃秋矮矮胖胖的身形,钟沃秋为人和善、敦厚老实,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肥仔秋”。…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汕头濠江推动小鱼丸向大产业发展

鲜鱼洗净上砧,砍头去尾,刨皮起肉,剁肉成浆,加入配料,用掌力快速拍打起胶;将拍打好的鱼蓉在手中揉搓,从虎口间挤出丸状,放入温水中凝固定形,文火蒸煮至丸熟浮起;制作好的鱼丸一口咬下,汤汁混着劲脆鱼肉,属于渔港与大海的鲜、甜在嘴里爆发,回味无穷。 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濠鱼丸的制作技艺。小小的鱼丸经过巧妙处理,演变成不同菜肴,正是精细潮菜妙不可言之处。经过几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创新和改造,达濠鱼丸的制作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近日,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汕头市首个地理标志市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达濠鱼丸》。标准规定了达濠鱼丸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自然环境、要求、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对有效规范达濠鱼丸及其制作工艺,传承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数百年之久的达濠鱼丸,是属于一代代潮汕人的集体记忆与乡愁。近年来,当地积极做足特色文章,推动小鱼丸向大产业发展,实现创一个地标,兴一批企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 民间手艺人创造独特制作流程 这是一颗有故事的鱼丸。 据介绍,达濠鱼丸是《周礼》“八珍”之一的“捣珍”在达濠饮食文化的延续。而真正使达濠鱼丸大放异彩、名扬天下的,则是100多年前的一位民间手艺人梁晶合。 据记载,梁晶合在鱼丸的传统制作技术上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钻研,创造出一整套优质鱼丸的制作工艺。这个独特的制作流程,完成了达濠鱼丸质的飞跃,本埠和外地的食客品尝后,赞不绝口。相传当时,达濠籍潮汕名士张国栋几乎天天到梁晶合的小食店品尝新出炉的大鱼丸,并为小店留下了一副对联:“得味一尝三拍掌,闻香十步九回头”。 让我们从历史回归现实。根据地方标准,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即濠江区内,以临近海域捕捞的鲜、冻蛇鲻鱼,俗称“那哥鱼”为主原料,淀粉、食盐、鸭蛋清、水等为辅料,经采肉、摔拍或擂溃、成形(浸泡)、煮制、冷却、速冻或不速冻等工艺制成的鱼丸,即为达濠鱼丸。据濠江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周强介绍,较近的捕捞地,便捷的海上交通,加上临港而建的鱼丸加工企业,使得海上捕获的新鲜蛇鲻鱼能第一时间加工成鱼丸,确保了原材料的鲜度及影响鱼丸口感的鱼肉凝胶形成能够维持。鱼丸经熟化后具有较佳弹性,口感柔爽富有嚼劲,脂肪含量低,给人以充分鱼鲜的本味享受,是潮汕人餐桌上的美味,以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晶华鱼丸”第五代传承人、濠江区非遗项目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少忠直言,达濠鱼丸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新鲜,“通常船一靠岸,我们会立刻将船上的蛇鲻鱼收购运往工厂,在半小时内就开始加工制作,确保新鲜度。” 十年磨一剑终获国家地理标志 这是一颗有背景的鱼丸。 虽然达濠鱼丸是当地经济品牌,但由于作坊众多,相对零散,标准不一,产业规模集聚不足,效益不明显。如何做大做强该产业,成为濠江区委区政府近年来的课题。据周强介绍,在濠江区的推动下,当地成立鱼丸行业协会,统一规范鱼丸生产标准,成功申请了达濠鱼丸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鱼丸产品质量提升,共同打造达濠鱼丸品牌。 地理标志拥有产品的地域性、独特性及制度赋予的特定权利,它对其他经济资源具有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拓展效应,因而形成以一个地标产品为内核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并许以地标产品的质量口碑、品牌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和链条的壮大发展。 “这是濠江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来之不易。”谈及达濠鱼丸的地理标志之路,周强打开话匣子。据悉,早在10年前,濠江区政府就曾经启动达濠鱼丸申报地理标志工作,但受制于技术因素和法律因素而终止。2017年,濠江区政府再次启动该项工作,并于2018年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达濠鱼丸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明确质量技术要求。 汕头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副所长、汕头市标准化协会会长洪东旭对此记忆深刻。“在濠江区解决了商标法律障碍后,我们的重点放在突破技术性壁垒,即按照地理标志产品要求,证明主要原材的独特性,以及对品质特色的量化,证明品质特色与地理人文的关联性。”为此,他们先后聘请了历史人文、海洋渔业、制作工艺和检验检测等方面十几位专家,并和当地企业进行座谈,持续开展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论证分析等工作。 众所周知,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重点是要说明产品与地域的关联性,即离开了该地区就没有这么好的品质。洪东旭说,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为固定地域或海域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其关联性比较容易研究证明,但要说明野生海鱼与本地区的关联性则没那么容易。 彼时有评审专家曾提出质疑:如何证明濠江区临近海域及粤东渔场出产的蛇鲻鱼品质就是最好的原料?问题看似刁钻,但却没有难倒准备充分的答辩组。 据海洋专家考证,濠江区近海及粤东渔场位于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淡水资源入海口,具有上升流水文特征,形成盐度适中、营养盐丰富的水团,哺育了肉质鲜嫩雪白、口感鲜甜独特的蛇鲻鱼。生息在粤东一带的蛇鲻鱼类相比其他地方的同种鱼类,除去在生长期能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外,其在具丰富饵料的渔场环境下形成在产卵期依旧继续索饵、不降低摄食强度的独特特征,这一定程度确保了该海域蛇鲻鱼捕获物更为肥润鲜美。 为了让评审专家充分感受这一鲜味,他们还现场烹饪达濠鱼丸让专家们品尝。最终,详实的数据资料和亲身品味的体验,得到评审组专家的认可。“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洪东旭说。…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金融如何“链”通广东产业脉络?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里,每6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石磊 何立言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出舱后“躺坐”到了科技感十足的“护航椅”上。这3张“护航椅”由中山的坐感科技参与设计、研发和制作。对于创始人陈敏来说,平日里,除了忙研究、忙生产,最让他挂心的还有“钱”的事:“生产出一把好的椅子,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很‘烧钱’。”来自中行的800万元中长期免抵押贷款,让公司心无旁骛投入到研发中。 广东靠制造业起家,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一直以来,如何助力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是广东金融业的重要课题。日前,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面对新的发展目标,广东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疏通金融服务制造业堵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金融服务制造业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制造业“含金量”增加 新增贷款创10年新高 在江门市江海区,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下称“荣信公司”)的车间格外忙碌,只为赶在圣诞节前向国外客户交付订单。“公司成立20多年以来,我们现金流一直比较稳定,不‘缺钱’。但今年情况有些变化,我们才开始向银行贷款。”荣信公司财务经理毛庆芳分析:“一方面,汽车客户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倒逼我们加大技术升级和改造的投入,生产高品质、更安全的多层细密电路板;另一方面,客户回款周期变长、人工成本抬升,这些都加剧了现金流的紧张局面。” 这是许多广东制造业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来了,向上“突围”成为制造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但劳动力、资源、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涨,加剧制造业企业生存压力。资金成为这些制造业企业转型跃升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正因如此,制造业呼唤更多金融资源“入场”。近年来,金融主管部门因应形势,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制造强国战略,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一呼而百应,制造业成为广东银行重点加码的领域,各家机构拿出“真金白银”力挺制造业发展。 如“十四五”期间,建设银行为广东制造业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1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5000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向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等给予综合融资金额3000亿元;农业银行广东分行、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分别为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提供6000亿元、3000亿元融资支持…… 在各项政策推动下,广东制造业获得的金融供给总量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9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增速为各项贷款增速的2.4倍。前三季度新增贷款461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增量占比31.2%,均创10年新高。 伴随金融供给总量创历史新高,制造业各行业获得了更充沛的金融资金支持。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广东支柱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均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60%。 毛庆芳真切感受到了政策红利带来的变化,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先后有三笔贷款,放款速度越来越快、贷款利率越来越低。”就在上个月,公司获得建行运用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授信2000万元,这让采购自动化技术设备的资金有了着落。“这次贷款利率很低,加上财政贴息,几乎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 放眼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四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风头正盛。如今,随着广东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各家金融机构看到了制造业发展的新机会,并将此作为业务的增长极。 把握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是银行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突围的关键。工行广东分行行长韩松说,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正当其时。该行将以总行在粤创设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龙头,全力支持广东制造业提档升级、看家当家。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制造业企业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和业务带动将非常大。一笔贷款放下去,企业会衍生出很多交易,银行可以抓住现金流做文章,配套提供结算、跨境等综合金融服务。”…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首趟“湛江—广州国际港—欧洲”中欧接续班列始发

满载着5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顺利启程。黄星谱 摄   近日,伴随着汽笛声声鸣响,一列满载着5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湛江西站顺利启程。这是首趟“湛江—广州国际港—欧洲”中欧接续班列,在湛江西站集结转运至广州国际港始发枢纽站,再搭乘中欧班列开往欧洲地区。 广州国际港也称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位于白云区江高镇,北接空港经济区,南通南沙港,是目前广东省唯一、华南最大的国家级铁路货运站场,将打造为广州除空港、海港以外的“超级陆运枢纽”。 交通物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广州正着力打造“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围绕空港、海港、陆港打造大枢纽,构建起立足粤港澳、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综合物流大通道。 大通道  “城际接续”渐成中欧班列新趋势 一趟趟中欧班列鸣笛始发,一箱箱货物送往欧洲各国……随着广州国际港一期的建成,大湾区中欧班列发展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此次“湛江—广州国际港—欧洲”中欧接续班列出口货物均为湛江地区企业生产的热敏纸、电磁炉等,货重650吨,货值超240万美元。货物由湛江市属国企陆海新通道运营湛江有限公司负责货源组织,通过内贸铁路转运至广州国际港始发枢纽站,在此搭乘由广东省属国企广物国际物流运营的广物中欧班列开往欧洲地区。 广州国际港不仅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装箱中心站、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综合铁路枢纽,也是广东省打造国际货运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通道及口岸建设的重点项目。广州国际港正彻底改变广州依靠老式货运站场、铁路枢纽运能小、市场竞争力低的旧貌。 记者了解到,广州国际港近期(至2025年)集装箱到发运量预测将达到1040万吨/年,将显著提升广州铁路枢纽货运能力,有效扩大广东制造、外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辐射,发挥集装箱中心站作为广东省陆上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桥头堡的作用。 随着广州国际港等大枢纽的运行渐入佳境,一条条大通道正串起大空间,“城际接续”模式逐渐成为广东中欧班列开行的新趋势。 10月28日,一列满载小家电、厨房用品、玩具和日用品的中欧班列缓缓驶离广州国际港,奔赴万里之外的莫斯科。该趟班列的货物在江门北站完成集结后,通过内贸铁路运抵广州国际港站,最终搭上中欧班列驶出国门。 今年以来,广物国际物流已先后开辟“湛江—广州”和“江门—广州”等城际接续班列,服务范围已覆盖珠三角及粤东、粤西地区。“干支结合、集零为整”高效集疏运体系正加速形成,大大提升班列发运效率,降低出口企业的物流及时间成本。 今年以来截至11月底,广物中欧班列共开行318列,同比增长148.44%;发运28100个标箱,同比增长120.01%;货重约16.57万吨,同比增长149.66%,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中欧班列平均增长水平,累计助力超34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成为广东省稳定国际供应链的“压舱石”。 双枢纽 空铁大物流引领大产业 “铁路货运运力不足,长期以来是广州建设综合枢纽之城的一块短板。”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执行会长陈海权指出。 2020年,白云国际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75.93万吨,位列全国第2;广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国际排名第四……相比之下,作为全球性物流枢纽,广州的铁路物流枢纽发展相对落后。…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IFF2022全球年会在南沙闭幕 谋划大湾区枢纽升级路径

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日前在广州南沙闭幕,多个国际组织、多国财经政要和世界著名企业负责人出席年会畅谈全球政经热点话题,南沙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升级发展颇受关注,与会嘉宾为南沙找到三大发展环境潜力,为大湾区谋划金融和航运枢纽升级路径。正如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产业研究院院长沈明高所言,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广阔,亟待抓住新动能、新金融、新机会跨越式发展。 激活南沙发展三大环境潜力 在本届年会上,嘉宾往往围绕全球格局和变化趋势开展讨论,而作为最终落脚点的突围路径,则都聚焦在新增长点上。本届年会举办地广州南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新增长点。 如果说中国国务院今年6月发布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描绘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那南沙开发区管委会秘书长欧阳刘兵关于南沙当前开发强度的介绍,则让人充满遐想,南沙可开发建设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仅为23%,而计划到2025年经济总量要达到3000亿元。 如何激活南沙这个新增长点?本届年会初步讨论,得出南沙需要激活三种环境潜力。 普华永道中国广东市场主管合伙人王斌提出营商环境潜力,她近期在南沙三个启动区、蕉门河等地调研发现,广汽埃安、小鹏汽车、小马智行、比亚迪等企业都聚集在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南沙如能利用地理优势打造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的完整产业生态试验区,将有望助力广东支柱产业升级。而南沙在庆盛启动区打造的港人国际生活区、港人学校等生活配套环境,是比税收优惠更为实在的人才吸引力,南沙的产业升级天然带有国际影响力。 在南沙投资的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认为,南沙具有巨大的产业环境潜力。小马智行目前在中美两国积累的1700万公里自动驾驶里程中,60%是在南沙完成的。莫璐怡发现,未来五年将是自动驾驶的重要产业化转型期,中美两国的企业均占据行业技术最前沿。在自动驾驶领域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当下,如果南沙能率先完成相关标准制定,其形成的产业环境将有利于迅速抢占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机遇,吸引整个上下游产业投资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正在筹建。”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邱亿通则透露,下一步将为南沙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发力重点是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一方面,争取落实更多有利于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政策试点,在南沙设立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在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建设资管走廊,全市“一盘棋”合力共建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 目前,南沙大力推进金融领域创新发展,建设国际金融岛、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期货产业园,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约130亿元,同比增长14.3%,已经落户金融企业近7000家,一个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枢纽正在成形。 促大湾区金融和航运枢纽升级 国际金融论坛(IFF)在广州已成功举办五届,不仅日益成为促进全球经济与金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和广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和航运枢纽如何升级发展,成为了本届年会讨论的热点。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为大湾区金融枢纽升级规划了金融科技、创新资本、绿色金融、人民币资产配置、金融制度创新五条路径。 他建议广东、广州与港澳共同制定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大湾区核心城市金融科技发展的定位,加快培育和发展数字金融产业集群和应用场景生态体系;同时探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科创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他还提出,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应积极争取提升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碳市场,深化粤港澳绿色金融合作。探索发展跨国企业财资中心,依托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等平台探索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领域商事争议解决机制。 “制造产业转移给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带来了市场基础和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利明则看到大湾区航运枢纽升级发展的制约,他说,近年来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但大湾区港口以城市为界难以协同,港城矛盾日益显现,面对体量巨大的港口群,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共建辐射全球的超级航运枢纽。”余利明直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是我国内外经济循环的战略支撑区域,共建辐射全球的超级航运枢纽,不仅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全球资源调配能力的关键所在。 他这样描绘这个超级航运枢纽的建设路径,以港珠澳大桥为界,划分大湾区港口的内湾与外港,在外港规划大湾区辐射全球的超级航运枢纽综合体,黄金内湾在港珠澳大桥以内100公里聚焦港口存量优化调整和港城协调布局,以腾出空间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黄金外港在港珠澳大桥以外50公里,借鉴新加坡和上海洋山港经验,由国家主导规划,形成自动化、智能化、超现代化集港口航运临港工业和港口生态圈为一体的超级绿色航运枢纽综合体。 全球重心东移 提升大湾区发展动能…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寻迹侨史:穿越百年骑楼 感悟先辈荣光

全面修缮后的赤坎华侨古镇,有望于2023年元旦试运营。赤坎镇人民政府供图   “三百年开埠建墟,两家族竞耀争辉,一侨领彪炳史册。”这是对广东江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百年华侨史的精妙概述。从设墟开埠时期得水而兴,起楼建市时期因侨而盛,到如今赓续传承,赤坎华侨古镇已成为极具保护传承价值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作为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始发站”之一,赤坎华侨古镇维系着开平众多海外华侨的“乡愁”,连接着千万侨胞的根与魂。也正因为如此,赤坎华侨古镇成为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奋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走进古镇的大街小巷,穿越百年骑楼的浮沉,触摸尘封扣人的历史。诉说赤坎过去,展望侨乡未来,焕然一新的古镇正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原点▶▶ 因水而兴的时代印记 潭江之滨,江水缓缓静流。骑楼林立,河岸烟火不断。 从上空俯瞰赤坎华侨古镇,潭江贯穿其中。这个由“赤土高地”而得名的小镇,由司徒、关氏两族在旧镇东西两端奠基逐步发展形成,距今已经有370年。 沿江而建,因水而兴。赤坎华侨古镇开埠于清朝顺治年间,临潭江而建,因水路运输便利而逐渐崛起。“在清朝至民国年间,赤坎是潭江重要水运枢纽,从清朝末年起逐渐形成沿河而建的墟埠,商业也进入鼎盛时期。”开平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潭江水运枢纽,赤坎在历史上还是先辈远洋寻梦的一个原点。从古镇码头出发,一代又一代华侨漂洋过海,在海外闯出一方天地。远赴海外的华侨最终又把辛苦打拼下来的家财寄回故乡,并引入外国建筑工艺融入本土艺术精华,创造性地建设了具有赤坎特色的骑楼建筑群,也成就了繁盛一时的侨乡古埠。 建街道,修长堤,整饰市镇,归侨和附近乡民纷纷投资扩建楼房铺业,筑骑楼,镇堤东路绵延300多米的骑楼街依水而建,酒店、电影院、戏院、茶楼、贩卖洋货的商号等一应俱全。 如今,长达3公里的600多座骑楼,是中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时常出现在旅游爱好者的航拍镜头里。骑楼连绵一片,夹道林立,不难想象曾经车水马龙的热闹喧嚣,足见古镇昔日之繁华。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情,使赤坎华侨古镇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首选拍摄地,《一代宗师》《三家巷》《风雨西关》等知名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拍摄。更重要的是,华侨文化、影视文化、宗族文化及其衍生的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使赤坎成为独具魅力的华侨文化特色小镇。 开放多元的华侨文化,也让赤坎华侨古镇在戏曲、电影、摄影、音乐、书画、雕塑等领域涌现了不少英才: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归侨飞机设计师司徒璧如、华侨教育家司徒赞、知名爱国侨领司徒眉生、中国电影拓荒者关文清……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为古镇辉煌的时代印记。 在岁月的长河里,华侨文化在古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延续着千万侨胞的根与魂,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江水浩浩荡荡,全面修缮后的赤坎华侨古镇即将揭开神秘面纱,迸发出万象更新的蓬勃生机。 交融▶▶ 中西合璧的文化遗产 开平,因碉楼闻名世界。但说起当地现存最早的碉楼在哪里,也许答案并不为人所熟知。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赤坎的迎龙楼是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距今有约500年历史,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楼由赤坎镇三门里村村民关圣徒夫妇在村里的制高点修建而成,并用“迓龙”二字期盼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后因“迓”字少用,遂改为“迎龙楼”。…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粤东纺织服装畅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日前,随着一声“呜”的汽笛声响,“广星598”轮靠泊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7号泊位,汕头市荣茂服装制造有限公司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加坡的一批棉质针织内衣,顺利装船发运。 “今年我们的纺织服装在‘一带一路’市场销量不错,海关梳理比对了100余项沿线国家纺织服装技术指标,让我们既能看明白又能用到位,更加省时省力、高效便捷地掌握目标市场的准入门槛。我们对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该企业海关业务联系人陈留英说。 据汕头海关统计,今年1—10月,经汕头海关报关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服装7.8亿元,同比增长19.1%。为助力粤东纺织服装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汕头海关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动能,助力企业从“等”订单转为“创”订单,为粤东纺织服装加速出海提供“硬支撑”。 据汕头海关商品检验处科长林春贵介绍,海关组建技贸研究队伍集中攻坚,剖析沿线国家检验监管体系及关键控制点,牵头、参与出版东盟、中亚、西亚北非技术性贸易措施系列研究书籍5部,制定发布4项沿线国家纺织服装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为企业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持。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性贸易措施跟踪、研判、预警等公益性服务100余次。 打好“技术牌”念好“服务经”,也是汕头海关护航粤东纺织服装畅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该关充分发挥国家家用纺织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作用,累计为企业提供禁用芳香胺染料、尺寸变化率、色牢度等项目检测服务1000余项次。同时,该关还落实企业协调员制度,深入企业察实情解难题,及时解答技术政策咨询,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输入国法规标准要求的质改方案,有效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出口市场。(南方日报 余丹 洪绮珩)

【布拉格时报】由“起家”到“当家” 广东制造业加速跃升

AG600飞机总装生产线。 关铭荣 摄   “我们将坚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广东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兼乘用车首席运营官何志奇对广东突出“制造业当家”充满期待。不久前,比亚迪迎来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 日前,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发广东各界强烈反响。 从工业2.0到工业4.0,从走过“三来一补”的“岭南衣、粤家电”,到如今5G、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并跑乃至领跑世界,广东制造业不断在全球阵列中加速攀升——《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广东制造业正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 产业潮流,浩浩荡荡。由“制造业起家”的广东正以全世界近4%的制造业增加值,以不可遏制的升级潮、创新潮,冲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吹响“制造业当家”的高质量奋进号角。 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广东造 “需要近10万种装修材料和用品,而当时内地几乎要什么没什么。”1979年1月,56岁的香港商人霍英东开始筹建白天鹅宾馆,由于内地制造基础薄弱,连澡盆软塞都要用热水瓶塞来代替。 此前一年,广东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在中国位列第七,与辽宁、江苏、上海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历史走到了跨越的前夜。 就在白天鹅宾馆紧张筹建的同年7月,春雷炸响,珠江口东部沿海的一片滩涂上,中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破土开建,广东制造从此烙印上一个闪闪发光的词条——蛇口工业区。 很快,蛇口工业区凭借政策和环境硬件吸引到不少外资,成为外商公认的深圳特区投资环境最好的片区之一。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社长井植熏盛赞蛇口是“理想的地方”。1979年—1983年间,蛇口工业区引进外资5.22亿元,占深圳同期引进外资总额的17.6%。 岭南春早,开放先行。从深圳蛇口到广州、佛山、东莞,“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代化大工业在广东扎下了根。1998年,广东GDP达103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850亿美元,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成员。 到了世纪之交,广东已显现出“世界工厂”的气象,一度上演“东莞塞车,世界缺货”,但也面临更为复杂的产业发展形势: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变化,以及国内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有轻工业优势遭遇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成功“入世”,跨国企业以技术、人才、品牌等多重优势进军国内市场,广东制造业面临一场全球产业竞争的“硬仗”。 “与狼共舞”的广东,努力加快推动工业结构向重型化演进,为制造业强筋壮骨。 汽车制造的崛起,成为经典一幕。 本世纪之初,广东吸引日系三大品牌本田、日产、丰田在广州建厂。“在广汽本田成立之后,我们仅用9个月便完成了原有广州标致的厂房改造。”广汽集团原副总经理何焰辉回忆道。1999年3月,广汽本田首款雅阁轿车下线。随着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广州汽车工业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三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由“轻”向“重”升级的同时,广东制造业也在向精细化迈进。在诺基亚等众多手机企业布局的东莞,电子及通信产品生产高速增长。2003年,全省共有104种高新技术产品单厂产值超过了1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就有69种,占比过半。…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广东汕头新设三个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

金平区司法局小公园司法所挂牌设立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   近日,汕头市司法局在汕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金平区司法局小公园司法所和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挂牌设立了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旨在整合多部门力量,依托多边调解发挥基础作用,创新延伸服务触角,切实维护侨胞侨眷侨商权益。 当前,汕头市正携手海内外潮人,奋力书写新时代“侨”文章的崭新篇章。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挂牌后,各联络点将充分发挥“前沿阵地”“哨点探知”和“沟通桥梁”作用,及时为侨胞侨眷开展沟通联络、纠纷化解工作,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化解在早。 开辟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渠道 中国(汕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简称“汕头保护中心”)是广东省内第三个获批的地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汕头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意义重大。 事实上,在2021年4月,经汕头市司法局批复,汕头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在汕头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成为汕头市首个知识产权纠纷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保护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为专利权人开辟了一条高效、专业、快捷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渠道。 此次再由汕头市司法局授牌设立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是汕头保护中心延伸知识产权服务触角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联络点将为涉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在诉前进行有效调解和解决提供沟通与桥梁,同时也为侨界群众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解决渠道。 据悉,汕头保护中心立足国家级中心职能定位,主动作为,推行“一站式、一体化”工作模式,加强知识产权培育指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并依托汕头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汕头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汕头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平台优势,结合与广知院、市中院、市仲裁委签署相关衔接机制,为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提供了更全面的救济途径,打通涉侨知识产权维权渠道,切实维护侨商权益。 下一步,汕头保护中心将以设立联络点为契机,为调处化解涉侨知识产权矛盾纠纷搭建良好平台,开展涉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线上线下共治的涉侨纠纷联调机制,筑牢涉侨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为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侨企在汕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 “枫桥式司法所”化解侨房纠纷 去年5月,小公园司法所受理一起侨房纠纷。原来,魏先生祖父的伯父在民国时期买下了这处房产,迁居马来西亚后,房产由他人暂住,一直没有收回。作为继承人,魏先生在收回房屋时,与住户沟通却并不顺利。小公园司法所了解情况后,从情理和法理出发,对双方开展调解,最终让住户自愿腾退,让侨房物归原主。 这是汕头开展专项化解工作,依法保障侨胞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设立在开埠区中心的小公园司法所,承担着深化小公园法治建设的重要职能。 据了解,作为“枫桥式司法所”示范点,小公园司法所抓实人民调解这一民心工程,深化大调解体系,扎实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与司法调解、个人调解协同联动,并作为对接侨胞的重要基层窗口,积极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此外,作为对接侨胞的基层点,小公园司法所还会定时开展侨法咨询活动,发放涉侨相关政策和法律宣传资料,遇到一些复杂问题,还会指引他们前往侨胞侨属法律援助专门窗口求助。设立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后,小公园司法所将继续大力提升为民服务的软实力,继续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指引、法律援助、纠纷化解等多项法律服务,依法保护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人民调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吸收侨胞侨眷纳入调解员 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著名侨乡,素有“番客村”之称,现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近年来,东湖社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建设具有潮汕文化特色又兼具侨文化元素的“最美侨村”。 因其侨村属性,在汕头市、濠江区两级司法局的指导下,广澳司法所积极推进涉侨纠纷化解工作,充分整合资源,在东湖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打造东湖社区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 在优化场地建设上,以东湖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为基础进行改造和优化,广澳司法所增设配套设施,为涉侨矛盾纠纷化解提供工作场地。同时,认真选培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并充分吸收侨胞侨眷纳入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队伍,在涉侨纠纷化解中发挥良好作用。 此外,东湖社区充分发挥法治专员和社区法律顾问的作用,要求法治专员和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涉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认真严谨提出法律意见,为涉侨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专业、精准的参考。广澳司法所表示,将以挂牌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为新起点,进一步推动维护华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合法权益工作向纵深发展。(南方日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