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这份广州攻略收好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羊城美景,你睇过未?

广州通江达海,毗邻港澳,自古海上贸易兴盛,孕育出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一批侨乡文化史迹,蕴含着一幕幕感人至深又催人奋进的精彩故事,也赋予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 “加长版黄金周”即将到来,南方+客户端、广州市侨联携手推出“二十四节气中的羊城侨景”创意海报,为计划出游的朋友们提供参考。邀您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脉络,细细品味千年羊城24个美丽侨景。 这个“双节”,快喊上你最好的旅游搭子,在广州来一场不撞路线的CityWalk! ◇越秀·中山纪念堂 ◇越秀·中山纪念堂 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归侨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奠基,1931年建成。 ◇增城·瓜岭古村落 ◇增城·瓜岭古村落 位于增城区,早在清朝年间就有村民到海外谋生,他们捐资兴建了宁远楼等一批特色建筑,为瓜岭村注入了浓郁的侨元素,2022年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 ◇番禺·沙湾古镇 ◇番禺·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拥有800多年历史,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飘色之乡、广东音乐之乡)、中国鱼灯艺术之乡等10多项国字号的荣誉称号,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保存完好,2022年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 ◇花都·花山小镇 ◇花都·花山小镇 以华侨文化、花都洛场村百年碉楼建筑群为基础,侨胞参与开发的华侨文旅特色小镇,是广州首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越秀·华侨新村 ◇越秀·华侨新村 位于越秀区环市东路,1954年广州市政府为吸引华侨来华投资筹备修建的住宅区,由归侨设计师主持设计,占地68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华侨第一村”。 ◇越秀·爱群大厦 ◇越秀·爱群大厦…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广东海洋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近年来,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出蓝色“加速度”,成为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强劲引擎。如今,在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一线,处处焕发出蓬勃动力。 2018年起,广东省政府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5亿元(人民币,下同)。 目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船国际”)建造的半潜船已交付10艘,包括5万吨智能半潜运输船“祥安口”号等,涵盖了1.8万吨级、5万吨级、6.5万吨级、8万吨级、10万吨级等船型,且国产化程度逐步提升。“广船国际正在探索智能化、无人化技术,通过技术积累和持续迭代最终真正实现无人化。”广船国际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崔彬说。 广船国际厂区。广船国际供图   同时,广船国际探索用新能源代替燃油,以推动绿色船舶发展。据悉,今年2月,由广船国际建造的5万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成品油船5号船举行上船台仪式。据介绍,目前,广船国际正开发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氨双燃料动力船舶、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船舶等。据广船国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船国际已经交付4艘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目前手持绿色船舶订单数量超过20艘。 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自主研发为“舵”,推动技术创新,在迈向深远海的征途中破浪前行。由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埔文冲”)建造的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已于去年9月底交付,这是国内最先进的新一代海上风机安装船之一。 据黄埔文冲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海况复杂的海域,“白鹤滩”号依靠稳定性强、定位精度高的DP-2动力定位系统,克服风浪流等海况的影响,在海上实现精准定位。 “白鹤滩”号试航。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供图   由黄埔文冲建造、隶属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是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据介绍,“珠海云”科技含量高、建造难度大,不仅要突破技术创新难题,还要克服船外观复杂线性曲面工艺难题,解决钢、铝不同材质间复合焊接工艺技术难点,以及玻璃幕墙适应无限航区船体海上变形安装工艺难点。 深海油气管线产品的制造技术备受关注。珠江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钢管”)先后成功研发制造春晓油气田国产海洋油气输送管道钢管产品、1500米级深海油气管道钢管产品,深海油气管线产品研发制造能力不断提升。 堆放的钢管。珠江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相对于陆地而言,深海用管要适应更低温、更高压、更强腐蚀的工作环境,其强度与韧性、抗压性能、尺寸精度等指标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由珠江钢管旗下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牵头的《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研制及产业化》项目,针对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工程特殊需求,通过研究钢管成型技术、焊接技术和检测技术,解决了深海管线钢冶炼、轧制及其板材成型、焊接等关键性技术难题。(中新网 程景伟 郭婉华 许妍娜)

【布拉格时报】新编粤剧《碉楼》“开锣”

粤韵悠悠在赤坎华侨古镇唱响浓浓家国情 欢度国庆,经典重现。10月1日、2日,新编粤剧《碉楼》巡演连续两晚在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粤韵戏台“开锣”,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这次巡演是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弘扬华侨精神、推动文脉传承,以文化的传承增进海外华侨华人情感共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 《碉楼》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担任艺术顾问,是广州粤剧院在2010年创作排演的新编粤剧。去年以来,在多方合力推动下,新编粤剧《碉楼》启动复排,并于今年6月至7月在广州、江门等地巡演,掀起一波波观演热潮。 作品以碉楼为载体,通过讲述开平华侨司徒永堂的家史和司徒镇海与秋月的爱情故事,再现五邑先侨在海外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生动展现华侨华人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居住国与祖(籍)国建设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集中展示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建筑文化。 跨越时空的演出、家国情怀的交织、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次次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内心,也让不少外地游客直观地感受到粤剧的精髓和魅力。来自湖北的游客刘女士说,之前也在电视上看过粤剧,但这次现场观看的感觉超乎想象,“体验挺好的,对侨乡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开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庆期间《碉楼》连续两天在赤坎华侨古镇巡演,此后将继续到当地乡镇、学校、企业开展一系列巡演,让广大粤剧爱好者过足“戏瘾”。“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巡演,更好发挥江门侨乡优势和红线女名人效应,焕发粤剧文化新活力,以高质量文艺精品服务文旅融合发展,擦亮江门‘十张城市文化名片’。”(南方日报 董有逸)

【布拉格时报】广东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绿美生态成色更足

近日,记者走进河源新丰江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以下简称九里湖示范点),只见树木林立,山湖美景一览无余。山间蜿蜒盘旋的一条自然教育径,吸引了不少游客们前去体验,他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感叹:“万绿湖的风景太美了”。 新丰江水库(万绿湖)被誉为“粤港水塔”。广东省新丰江林业管理局供图   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缩影之一,九里湖示范点依托新丰江的区位优势、文化特点和资源条件,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成为民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今年以来,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广东省各地以“绿美广东”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跑出“加速度”。如今的广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因地制宜绘就绿美新图景 扎实推进森林质量提升 作为广东林业大市,河源市今年重点实施63个绿美河源生态建设项目,着力打造1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 据河源市林业局介绍,河源市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方式分类施策,优先优化“两江两库一区一带”重点生态区域的松桉纯林及疏残林的林分结构,科学合理开展森林抚育,显著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大幅度提升森林资源质量。 航拍镜头下的河源新丰江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广东省新丰江林业管理局供图   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被誉为“粤港水塔”,九里湖则是万绿湖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新丰江林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称,作为河源市1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之一,九里湖示范点计划建设面积7680亩,已通过实施高水平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完成生态风景林林分优化297亩、水源涵养林森林抚育2500多亩,目前正在进行大径材林作业设计编制。 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因地制宜绘就绿美新图景。截至6月底,21个地级以上市已全部出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或意见,扎实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其中,潮州市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全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上半年,该市已完成林分优化面积65000亩,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潮州市林业局在红山森林公园建设完成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示范点,有效提升生态综合示范园的景观效果,打造成四季“观花、彩叶”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广东韶关林区景观优美。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在韶关市,拥有约290万亩林地的生态资源大县——乳源县大力推进林相改造,加快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步伐;在公共空间、街头巷尾的方寸之间,在老旧小区美化、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见缝插绿”“见白植绿”。 打造南粤秀美山川 让绿美生态成为普惠民生福祉 今年2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发布,为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划定了“路线图”。 《决定》提出,到2027年底,广东将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万亩,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绿美环境显著优化,绿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突显,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 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5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00万亩,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为南粤秀美山川的鲜明底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东亮丽名片,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广东南岭地区。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前八月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3411.8亿元 同比增长17%

中国海关总署广东分署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8月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3411.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7%。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海关累计推动创新举措共计七批60项并被纳入广东省范围复制推广。 据介绍,海关推出“组合港”等区域物流一体化模式,实现大湾区国际港口“枢纽港”航线资源与内河码头“支线港”货源优势互补,项目覆盖范围达大湾区内地九市,平均压缩货物堆存期66%,享惠企业超6000家,“组合港”“一港通”等模式已开通航线54条,今年以来新增航线11条,1—8月共运输30.9万标箱货物。 东莞海关关员在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监管“组合港”货物。 王琼 摄   同时,海关还强化途中监管,推动精品中欧班列开行,支持货物在物流枢纽一次办结通关查验,1—8月广东开行进出境中欧班列860列,同比增长53.8%;围绕“通关+物流”思路建成广州、深圳航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空运业务实现“一次录入、一单多报、一站获取”,每票货物平均节省纸质单据5份以上。 近年来,海关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高地,推出“保税维修+物流分拨”“全球中心仓”监管等模式,助力马士基、中外运、朗华等物流龙头企业在前海布局供应链中心,吸引华为、耐克、小米、字节跳动、阿里云等全球500强企业在前海设立分拨中心。支持大湾区国际空港中心建设发展,实现海关监管与航空安检、理货打板一体化作业,打造“全国揽货—大湾区综保区集拼—大湾区机场直飞”的进出口贸易生态圈;支持“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支持全面放开澳门机动车便利出入横琴,实现车辆备案全程无纸化办理,申请入出横琴澳门机动车达6817辆,日均通关量约占进出境客车的70%;充分释放“跨境一锁”“内澳海关H986机检结果参考互认”等创新举措红利,客车通道最快40秒通关。 港珠澳大桥海关关员监管“北上”港澳单牌车通关。 林昌锋 摄   为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海关支持在南沙综保区发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允许企业在综保区仓库内开展直播,拓宽销售渠道,2023年上半年,带动抖音等电商直播平台开展业务共10.1亿元;支持在前海综保区落地“购—展—售—退”全链条发展模式,引入“保税仓+平台直播”模式,扩大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此外,还推动“创新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海关监管服务模式”入选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21年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推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叠加“跨境电商进口退货监管便利化”等便利措施,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表示,下一步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的先行先试作用,大力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中新网 许青青 陈琳 郭亮)

【布拉格时报】“华侨共建”是小公园最鲜明特征

文史研究者揭秘汕头小公园“前世今生” 汕头小公园街景。杨立轩 摄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诉说当地历史、展示独特风光的地标建筑。说到汕头,不得不提小公园。初听“小公园”之名,许多人将之误会为一个“公园”,或是一座兀自独立的亭台。实际上,小公园指的是汕头金平区内的一片老城区,又被称为“小公园开埠区”。别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老街,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群,人们漫步在小公园“四永一升平”的道路上,仿佛穿越时空,与百年前的光景相会。 从百载商埠到经济特区,从万国楼船到网红城市,汕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皆可在小公园开埠区看尽。小公园与汕头有怎样的渊源呢?近日,政协第十四届汕头市文史委特约研究员、汕头市政协文史研究会成员张耀辉在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作交流,分享他眼中的小公园前世今生,带领更多人细细品味汕头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公园不是一日建成的 “常常有人问我,小公园是如何建成的。我只能无奈地回答,我也说不清,参与小公园建设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张耀辉在介绍小公园的历史前,笑着讲述他常遇到的“疑难问题”。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小公园的悠久建造史也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而小公园的建造史也是汕头这座城市的发展演变史。 “‘汕’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江河入海的沙洲、海边沙脊;一种是用鱼栅栏笼捕鱼的地方。”张耀辉解释道,汕头从前叫“沙汕头”,指的就是韩江长期的下土堆积,逐渐形成的沙洲口。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小公园所在的这块土地,即老汕头的市中心才逐渐由沙土堆积形成。 1860年汕头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随着许多国家在汕头设立领事馆、办洋行开工厂经商,汕头港口逐步呈现“万国楼船”“云集鳞聚”的景象,成为商船总泊之要汇、南粤商贸经济中心。 汕头开埠后,洋人兴建的洋行、教堂、医院、学校等多占据海岸一带,汕头本地的商店多处于西北部靠韩江、榕江一隅,新兴起的出口商行,则多处于靠海岸、接韩江的西南部。从此凡潮州出入口贸易者皆以汕头为吐纳,汕头与各地商贸日渐繁忙,贸易额激增。随后市区逐渐向西南海岸延伸,形成了“四安一镇邦”“四永一升平”的商业街道。 一个城市要发展,离不开交通、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04年,由华侨张煜南和张鸿南兄弟筹资兴建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南起汕头,北迄潮安,共42.1公里。张耀辉表示,铁路的开通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物流运输问题,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拉动了经济。 1906年,出身侨商世家的高绳芝创办开明电灯公司即商办汕头开明股份有限公司,于1909年底开始发电,解决了汕头商埠的照明难题。1907年,高绳芝又成立商办汕头自来水有限公司,在距当时的汕头埠10公里处的潮安庵埠大鉴乡取水,建设庵埠水厂,汕头也自此成为全国最早通自来水的城市之一。 至此,汕头埠在晚清时期便实现了城市的“三通”:通路、通水、通电,加速了商埠的商业进程。与此同时,多条公路铁路的修建逐渐构建起较完整的商业交通网,电报局、电话公司、无线电台等通信公司的成功营业发展起汕头的邮电通信网络,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商贸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花园城市”建设贯彻百年 从高空俯瞰小公园开埠区,可见以小公园的中山纪念亭为核心,向周边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着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及“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等街道,直达梅溪河和韩江,整体布局呈现“大”字状。而这样的独特布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形成。 张耀辉介绍道,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同时设置六局,即公安局、公务局、卫生局、财政局、公用局、教育局,这意味着汕头自此拥有了行政区划的独立性,隶属于省政府管辖,不再入县行政范围,始称汕头市。 1922年,为恢复重建受潮汕大地震(1918年)和“八·二”飓风灾害(1922年)的城市,汕头市政厅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张耀辉向听众们展示了一张地图,这是由当时的汕头市政厅厅长萧冠英亲手绘制的汕头城市改造图。据介绍,这张城市规划图将汕头详细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公园等等,充分考虑了功能区域设置的地理因素。 当时汕头市的规划建设用地中,商业用地占据80%,其余20%才规划为其他功能区用地,可见汕头作为百载商埠名不虚传。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商业区规划建筑,是当时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街区。街区条条街道通码头,骑楼宜行宜商宜住,美观实用,具有独特的商埠风情。 城市的完善规划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投资者进入汕头,各行各业相继聚集小公园,汕头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据统计,1928年,汕头进出口贸易额居全国海关第五位。1938年,规划提出的道路和用地布局基本实现,形成了东起外马路尾,北至乌桥,西、南至海边的城市建成区。…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汕尾加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广汕高铁开通,广州至粤东打通“350大动脉” 广汕高铁首趟高铁列车开行现场。   9月26日8时30分,G9726次高铁列车从广州东站缓缓开出,途经新建广汕高铁一路向东驶去,约73分钟后到达汕尾站。这是广汕高铁开行的首趟高铁列车,标志着广汕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高铁开通运营后,将为粤东深度融入湾区、密切联系华东提供了一条高铁大通道,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推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一条黄金联络线▶▷ 构建重要高铁联络大通道 旅客何先生专程选择搭乘广汕高铁首趟列车,去汕尾“CityWalk”(城市漫步)。他告诉记者,以往和朋友自驾前往汕尾游玩,车程要三四个小时,如今搭乘广汕高铁,1个多小时就能抵达,非常方便、快捷。 打通这条时速350公里的“大动脉”,从此汕尾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广汕高铁是开通即以350公里设计时速运营的高铁线路。广州东站至汕尾站的高铁列车最短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140分钟压缩至70分钟左右。日益压缩的时空距离,同步缩短经济距离,将激发粤东城市发展新动能。 铺开广东省铁路运营线路图,我们发现,从广州东站出发,经广汕高铁沿线广州、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4地,在汕尾站中转走杭深高铁,经联络线和广深城际铁路,最后又可回到广州东站。大湾区东部的铁路实现了大闭环,将强劲推动沿途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广汕高铁通车是广东省轨道建设的重要进展,轨道网络的完善将有效促进人流物流的往来进一步带动要素的流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三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晓琳指出,广汕高铁通车对于广州来说,有利于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轨道网络的完善,与粤东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突破土地、要素成本等限制,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对于惠州、汕尾来说,有利于更好承接广州产业转移,以更加柔性的方式获得广州人才、资金、技术要素的支撑,同时能够更好融入广州消费市场,带动自身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 一条“网红打卡”旅游线▶▷ 推动沿线旅游转型大发展 一条高铁开通,沿线旅游业受益最快。 广汕高铁途经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这条高铁线成为了一条“旅游专线”。在广州,游客可以游览羊城新八景,感受岭南文化的韵味;在惠州,罗浮山、西湖等风景名胜众多;在汕尾,滨海风光和历史文化相互辉映。广汕高铁的开通,为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推动沿线地区的旅游业转型发展。 一条新线高铁的开通,不仅将给沿线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还将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一方面,“高铁游”使游客旅行时间大大变短、出行成本大幅下降、地区间通达性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高铁游”推动沿线城市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变“人流”为“人留”、变“客流”为“客留”。 汕尾市文旅部门表示,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安全+智慧”要素配套,把演艺、体育、文化、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出更多吸引年轻群体的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过夜”游客数量,把文旅产业培育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汕尾打造成为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广汕高铁开通后便进入中秋国庆黄金周运输,惠州和汕尾等城市或将成为‘网红’城市火爆‘出圈’。”广东省高铁经济研究学者、广铁集团党校副教授金一兵认为,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惠州和汕尾这种宜居、宜游、宜业的滨海城市将成为广大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一条百业兴旺线▶▷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路通,百业兴。…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中国沉香之乡”广东电白:一条香墟吸引全球客商

在“中国沉香之乡”广东茂名市电白区,有一条远近闻名的精品特色商墟——沙垌沉香墟。记者连日来采访了解到,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沉香集散地,全球七成以上的沉香产品原材料由此而出,常年吸引全球客商慕名而来。 近日,顾客在广东电白沙垌沉香墟选购沉香产品。 李鹏 摄   沙垌沉香墟位于电白区观珠镇沙垌村,距沈海高速观珠出口7公里。进入沙垌沉香墟,一条外观古朴清雅、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的墟街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记者目之所及处,墟街两旁开设有数百家沉香店铺,沉香产品琳琅满目,既有香木香料、香具香器和香水精油,也有生活香品及沉香地道小食等,还有随处可见沉香加工作坊,以及网红直播带货的场景。 沙垌洋宝沉香公司负责人黄仁思告诉记者,“沉香的销售旺季是每年的中秋节及春节前后,沙垌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沉香产业,少有年轻人愿意放弃这份事业而外出务工。沉香制作工序多,各个环节都需要工人,一个普通的沉香加工女工月薪为3500元(人民币,下同)至5000元不等,而带货的网络主播,最低的月薪也有6000元,高收入的有两三万元甚至更多。” 沙垌沉香种植户谢老伯告诉记者,随着沙垌沉香墟的声名鹊起,当地年轻人通过手机和网络不停地向外界介绍沉香、买卖产品,整天忙碌。他们不仅传承了村里传统的沉香产业,广开销售门路,也创新发展沉香加工工艺,制作出备受新时代消费者青睐的沉香工艺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今,沙垌村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建别墅开豪华汽车者比比皆是,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更是舒适、安逸。 据“汉香道”沉香店负责人介绍,沙垌村被誉为“中国沉香第一村”,沙垌沉香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集结了沉香种苗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沉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电白沉香产业链上的七大类百余种沉香产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汉香道”每年都有数百万元的沉香工艺品,如“沉香佛珠、沉香吊牌”等,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外地。 近日,广东电白沙垌村,“汉香道”主播在沉香种植基地向网友介绍沉香生长情况。 梁晶晶 摄   沙垌村第一书记钟影虹说,沙垌村辖下有21条自然村,沉香墟吸纳就业人口超2万人,产业产值达10亿元。2013年,沙垌村人创新“奇楠”沉香嫁接技术,成为中国首个用树根做砧木成功育出奇楠幼苗的地区,也是目前中国奇楠品种育苗和种植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地方。近年来,沙垌沉香墟在促进沉香产业集聚及规模效应的过程中,利用沉香墟商贸区优势,开发外贸出口、民宿旅游等新产业,促使沉香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然来。作为“中国沉香之乡”,电白拥有1500多年沉香采集和加工历史,沉香年产值超40亿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沙垌沉香墟接待内地及港澳的客商超过10万人次,前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团体10多批次。(中新社 梁盛 梁晶晶)

【布拉格时报】仲秋探访广东侨乡信宜千年古城八坊村

临近中秋节,在有着逾1400年历史的古城八坊村,不少刚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回来与亲人团聚的海外乡亲,正忙着串门拉家常,欢笑声不绝于耳,其乐融融。 八坊村古城位于广东知名侨乡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老村长梁启辉告诉记者,八坊村古城设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八个牌坊,“八坊”之名由此而来。从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开始,八坊村古城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国逾千年岁月,相继建造了学宫(大洪国王宫旧址)、起凤书院、杨筠松纪念馆等,城中合计有19间书院、12间公祠、12间庙宇和7间旅馆。作为曾经的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县治中心,当时古城的锦绣繁华由此可见。   从八坊村文明街进入学宫,记者见到了古韵悠悠的大洪国王宫旧址。学宫是八坊村古城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元朝,经明清两代多次复修、增修、重建,现存有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坊和大成殿等。清咸丰十一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釭率部攻占信宜,重建大洪国,定都信宜城,以学宫为王宫,使之成为广东省近代史上农民起义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陪同采访的梁启辉说,八坊村古城拥有岭南罕见的古书院群,这些古书院群多为四合院式的砖木结构,极具岭南古建筑风格。当年,古书院群是粤西最大的教育集合地,一度承载着粤西启蒙教育和逐级深造的重任。据史载,仅在清朝乾隆年间,这里就出过进士10人、举人70人、贡生343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粤西学子。 提到八坊村古城的名人,梁启辉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说:“八坊村的李季濂创办的粤西人‘下南洋’中转站——‘锦纶泰’商行,也让八坊村成为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人到东南亚务工的重要输送基地。” “当年,‘锦纶泰’商行垫资帮助‘下南洋’务工的困难乡亲,全程安排食宿,直到他们在南洋找到稳定工作后再支付费用,乡亲们感恩戴德。据记载,在‘锦纶泰’商行的帮助下,曾出现过年度‘下南洋’人数2万人的高峰。”梁启辉老伯如是说。 八坊村古城还有一条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异域风情骑楼街,独具东南亚特色。据信宜市镇隆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信宜市现有华侨和港澳台同胞50余万人,其中光是八坊村李氏家族就有数百人在马来西亚安家立业。当年,在南洋务工经商的侨胞,回乡后便将岭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南洋建筑特色相结合,建起了一栋栋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如今,当地政府将骑楼街打造成为广东地区最具南洋风情的文化产业园之一,让游客了解南洋文化的同时,还为返乡省亲的侨胞们提供交流平台。(中新社 梁盛 梁晶晶)

【布拉格时报】广州南沙多举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中心

广州市南沙区“百千万工程”系列新闻发布之打造大湾区交通中心主题新闻发布会27日在南沙举行。该发布会指出,南沙正在多举措力争尽早实现多条轨道交通建设,并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广州南沙(资料图)。南沙区政府 供图   “南沙正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多层次网络为依托的综合交通体系,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强化枢纽辐射能力。”南沙区住建局二级调研员彭文力介绍,轨道交通方面,目前南沙已建成4条(广深港高铁、南沙港铁路、地铁4号线及18号线),在建2条,包括深江铁路、南珠中城际。 同时,南沙正在推进广珠澳高铁及地铁15号线、22号线南延段、26号线等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彭文力表示,高快速路建设方面,南沙已建成9条,目前在建5条,包括狮子洋通道、南中高速、深中通道、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广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等。随着2024年南中高速和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两岸的过江通道交通压力将进一步得到较大改善,深圳到南沙的通达时间将压缩至半小时以内。 “我们努力实现南沙与大湾区城市高效直联直通,持续巩固提升南沙在大湾区的交通优势。”彭文力说。 南沙以点带面推动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目前,南沙正在重点推进三条主干路快速化改造,进一步提高骨架路网的通行能力,逐步缩短各组团间的通行时间。 另一方面,南沙加快构建“双环+放射”城市道路网,形成“内环”“外环”快捷通道,加强蕉门、明珠湾、南沙湾等重点片区之间的交通衔接。 此外,为切实提高交通运输均衡性普惠性,南沙不断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路网融合成一张网,推进农村公路及桥涵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通达和安全水平。(中新网 王坚 王子杰)